【美國心理師工作談】不分國界的戀愛陷阱, 讓她們成了有「厭女情結」的女性

“不論是中西方國家,在我們諮詢的案例當中,較為自卑的一方比例較高是女性。如果治療師想幫忙她們找回自己的力量,許多時候會受到強烈的抗拒,她們甚至會下意識地做出攻擊的舉動,貶低同樣身為女性的治療師。而這是為什麼呢?”

許多社會價值觀可能導致女性變得不自信,傾向依附強者,放棄自己的力量。

在與督導共同進行情侶諮詢的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一種有害的戀愛型態,也就是不健全的依賴關係。

不論是中西方國家,由於受到社會價值和文化的影響,在我們諮詢的案例當中,較為自卑的一方比例較高是女性,主因和人們都傾向崇拜「強者」有關。以我所身處的美國為例,雖然美國社會已長年追求多元文化主義和性別平等,但在某些地區,白人男性仍然獲得大多數資源與優勢。

當然,我並非指男性不會因自卑而受操控,但在我所遇到的個案中,這種情況多數出現在女性身上。自卑的一方因為缺乏自信,通常會採取弱化自己、取悅強者的態度,希望透過尋找強大甚至帶有自戀特質的男性來獲得安全感,類似於「狐假虎威」的心態──透過另一方比較自信和強大的特質,讓自己看起來也相對壯大。

但這種假借他人力量的戀愛關係,並不是無償獲得的。這樣的關係通常是自卑弱勢的一方必須犧牲自己的自尊,去獻祭與取悅伴侶那無窮盡的、高高在上的自戀感。但人始終無法壓抑自己太久,到了某個時間點就會反彈,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的戀情最終走向無盡的怨懟,也是我們在情侶諮商裡常見的個案類型。

本文將從情侶諮詢的案例切入觀察。

感情關係中的常見陷阱:自斷羽翼,並且希望他人也這麼做

我們時常看到的狀況是,這些自卑的女性否認自己的思想和價值,她們打從心底貶低自己的力量,甚至以引為榮,認為自己的犧牲是在實踐愛,因為在她們的思維裡,傳統定義上的「母親」角色,就是要無條件地容忍和自我犧牲,甚至覺得自己可以容忍暴力行為是偉大和有價值的。而這種取悅強者的自虐行為,成為了她們對「愛」的實踐。

在諮商過程中,這些女性往往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因此言談中習慣性地去否認其他女性的價值與成就她們許多人當中有根深蒂固的「厭女情結」,認為所有的女性都應該和她們一樣失去自主權、去討好有權勢的男性,才是正確的。

舉例來說,她們很喜歡批評其他女性的行為舉止,常見的批判論點是:「某某某是暴君,因為她只會強勢地控制丈夫,不懂體貼和溫柔才是女人該有的特質。」有厭女情結的她們,在其他女性身上貼了許多「應該如何」的標籤,無法接受女性有多種樣貌、性格和可能性。

也就是說,強勢、有主見、獨立和冒險精神等,對她們來說都不是女性「該有」的特質;但矛盾的是,某一方面她們又嫉妒著這些獨立強大的女性,潛意識中也想擺脫被另一半禁錮的枷鎖,渴望那個自由而勇敢的自己。但因為懦弱和膽小,她們選擇自斷羽翼,同時也希望其他女性可以像她們一樣削弱自己的力量,跟她們一起痛苦著。

對於有厭女情結的人來說,獨立和冒險精神並不是女性「該有」的特質。

我發現,如果治療師想幫忙她們找回自己的力量,許多時候會受到強烈的抗拒,她們甚至會下意識地做出攻擊的舉動,貶低同樣身為女性的治療師,去提高自己所剩無幾的自尊心。這些女性完完全全地陷入物化自己的陷阱裡:她們矮化自己去依附強者,而不是選擇讓自己變成強者;她們成功地被「父權制度」給洗腦,甘願把自己變成「第二性」,找不到自己身為人的自我價值。

我這裡指的「父權」,並不是想掀起任何男女論戰,因為無論任何性別都可能是「父權」的,父權只是一種概念,來自於有些人根深蒂固地認為只有依附在強者身上,自己才有價值,進而去戕害與自己同樣性別的人們;並且把戕害的行為給合理化,以掩飾內心的自卑和軟弱。

任何性別都可能是「父權」的,父權只是一種概念。

擁有厭女情結的母親,灌輸了無能為力的「恐懼」

上野千鶴子在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一書中提及,當具有「厭女情結」的人成為母親時,她們也會以同樣的價值觀繼續殘害自己的女兒,無意識地把這種自我厭惡的意識,根植在女兒的心中,並將長期自卑所導致的不如意和對自我追求的恐懼,灌輸給下一代,讓女兒無意識間去矮化自己和變得沒有自信。

許多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女兒,會厭惡自己的母親,並且想解除母親的束縛,但又因為長期被母親灌輸自己無能為力的恐懼,所以女兒們對人生有種無能為力的無奈感,最終也慢慢變成像母親那樣的人。又或者,這些拒絕自我成長的女性,將她們的期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完成自己未竟的夢想,全方面地掌控孩子的人生,讓自己獲得一些力量。

許多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女兒,會厭惡自己的母親,並且想解除母親的束縛。

回到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出於對這些案例深感無奈──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她們不斷在社會中傳播著自己的恐懼。我個人認為,這些「恐懼」對社會是有害的,因為這些價值觀可能導致更多女性變得不自信,並傾向依附強者,放棄自己的力量。

甚至有些人會逃避人生的責任與考驗,因為待在舒適圈、被保護的環境中,似乎更加安逸。更糟糕的是,她們貶低自己、尋求外在的保護,這可能吸引到自戀型人格的伴侶。但由於難以忍受對方的壓迫和剝削,她們只得扭曲自己,變得越來越病態。

她們將依賴錯誤地當作是「愛」的表現,然而,社會對女性在選擇伴侶時追求強者的價值觀,使她們忽略了自身的問題。對某些女性而言,婚姻可能代表著跨越社會階層的機會,甚至,如果渺小無力、自卑的自我,能夠與有能力、在社會上被定義為「成功人士」的男性在一起,可能會因此認為自己非常幸運,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問題。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成功的男性就會去壓迫女性,而是當社會灌輸女性應該「依賴」而不要「獨立」的價值觀時,她們便失去了療癒自卑內心的機會。這讓她們不自覺地貶低自己,一旦遇到自戀和控制慾極強的伴侶,可能就無法擺脫有害的愛情和婚姻關係,就此陷入惡性循環,絕對是一個值得大眾關注的課題。

Previous
Previous

「完美」是種罪? ──心理師從「出醜效應」談安海瑟薇被討厭的真相

Next
Next

另類「心理療癒師」:差點變成狗罐頭的馬兒,如何幫助人類走出憂鬱?